非洲面積3 029萬平方公里,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,非洲現有53個獨立國家。由于各種原因,特別是長達幾百年的殖民統治,使非洲的經濟過于單一,成為世界上最貧困落后的大陸,世界上最不發達的40個國家中,有31個在非洲。非洲占世界總人口的12.9%,但國民生產總值、外貿總額、吸引外資額等均只占世界的1%左右。非洲不僅明顯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,也落后于后來居上的亞洲、拉美等其他發展中地區。近幾年非洲經濟有較大增長,增長率為3~4%,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。
一、礦產資源與礦業經濟
非洲是世界最古老的大陸,在礦產資源及其生成條件方面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大陸,金、金剛石、銅、鈾等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均居世界首位,鉻、錳、鈷、鋁土礦,以及鎳、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(見表1),有著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。但由于歷史和其他一些原因,非洲各國的礦業發展是不平衡的,非洲國家的礦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差別較大,大的可超過40%,如加蓬、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等石油產出國;小的僅1%或不足1%,如塞內加爾 、吉布提、肯尼亞和烏干達等。
礦業在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,有些是經濟發展的支柱。如博茨瓦納礦業是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。特別是金剛石業,其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%,占政府收入的50%,占全國出口總值的85%。由于金剛石業的繁榮,博茨瓦納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經濟發展較成功的國家之一。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 117美元(2002年)。還有一些石油大國,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石油工業,如阿爾及利亞油氣出口占阿出口總額的97%,產值占阿國內生產總值的41%,國家財政預算收入的77%來自油氣行業(2003年阿礦業部的資料)。只有少數國家礦業不太重要,如岡比亞、赤道幾內亞、佛得角、幾內亞比紹等。
在非洲,大多數國家的礦產品出口在國家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有不少國家礦業的出口份額超過全國出口總額50%,如納米比亞(69%)、贊比亞(68%)、剛果(金)(75%)、博茨瓦納(85%),而尼日利亞(98%)、利比亞、赤道幾內亞、阿爾及利亞則高達90%以上。有些國家雖然礦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不足1%,但礦產品出口額卻超過10%,如肯尼亞、烏干達。礦業對這些國家出口創匯極為重要,對當地經濟發展同樣重要。礦業還是許多國家就業的主要領域:例如鐵礦行業是毛里塔尼亞除政府機構外的第二大就業領域,約占其現代工業就業崗位的10%。礦業除了對國家創匯、稅收及就業有很大貢獻外,還促進了非洲地區許多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當地經濟的發展。特別是幾內亞、加納、加蓬、尼日爾、毛里塔尼亞及利比里亞的礦業部門,使用了其鐵路及其發電能力的大部分。
二、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現狀
非洲不同地區受歷史、自然地理、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限制,其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程度有相當的差異。總體上說,南部非洲地區和西部非洲地區地質勘查程度與礦產開發程度較高,資料較豐富;而其他地區的地質勘查程度與礦產開發程度相對較低。過去10年,非洲礦業投資環境日趨變好,愈加受到國際礦業投資者的關注,越來越多的外國礦業資本走進非洲。以非燃料礦產勘查為例,1993年非洲的礦產勘查投入僅為1.65億美元,占世界勘查投入總量(世界主要礦業公司的勘查預算,以下相同)的9.6%,在全球大區域排位第五。此后幾年,非洲的礦產勘查總投入預算逐年上升,1997年最高達到6.63億美元,占世界勘查投入總量的16.5%,全球大區域排位上升到第三。20世紀90年代后期,由于全球經濟的不景氣,礦產勘查業也受到嚴重打擊,勘查投入大幅度降低,到2002年非洲礦產勘查投入下降到2.57億美元,占世界勘查投入總量的14.8%,地區排位第四。2003年迅速回升,達到3.73億美元,占世界總勘查投入量的17.1%,地區排位重新回到第三。2004年占世界總量的16.1%。
非洲的礦業開發在地區上以南部非洲最為重要,國家上以南非共和國最為發達。2002年統計,非洲礦山項目總投入為110億美元,占世界總量的14.5%,其中南非投資額達到60億美元,占非洲總量的54.5%。南非礦產品生產包括金、鉻、錳、鉑、煤、鋁、鈾、磷、鐵、金剛石、銅、鉛鋅、鎳、鈦、銀、石油、石棉等多種金屬、非金屬產品。除南非外,非洲其他礦業開發較活躍的國家有加納、幾內亞、科特迪瓦、坦桑尼亞、莫桑比克、贊比亞、塞內加爾、剛果、毛里塔尼亞、馬達加斯加等。
近兩年隨著金屬價格的上漲,非洲礦業投資持續升溫,2004年非洲礦業投資比2003年增長15%,略高于150億美元,占全球總量的15%,超過北美洲成為世界第三大投資區,所投資的都是目前比較熱門的項目,其中南非投資的項目占整個非洲的近50%,為74億美元,是全球第四個最重要的投資靶區,占全球礦業投資的7%。除南非外,西非是第二大投資熱點地區,其中加納是僅次于南非的非洲第二大礦業投資國,2004年礦業投資達11.4億美元。毛里塔尼亞、塞內加爾、幾內亞、科特迪瓦也位居非洲礦業投資的前10位。
金礦一直是非洲礦業投資的主要對象,到2004年底,金礦投資占非洲礦業投資的33%,鉑居第二,占非洲礦業投資的18%,鎳位于第三,占14%。其他依次為銅12%,鐵9%,金剛石7%,其他7%。
三、非洲國家礦業立法情況
(一)礦業立法現狀
非洲國家大多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獨立的。許多國家“老”的礦業法規,延用了殖民地的礦業法,或者是獨立之后略作修訂的法律,對政府和投資者的權利與義務的規定都是不夠的。特別是潛在的投資常常被下述問題所制約,涉及到外匯、會計標準、股息支付、勞動培訓、外國投資、進出口許可和礦業權保證程度不足等。這大大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。為改變這一狀況,上世紀90年代以來,非洲許多國家先后制定了新礦業法或修改了原礦業法,如加納1994年頒布新礦法取代1986年的礦業法,津巴布韋1996年對1961年的礦山和礦產法進行了重要的修訂。幾內亞1997年的新礦法取代1986年的礦業法,喀麥隆2001年制定新礦法取代1964年在礦業法。2003年剛果(金)新礦法正式生效。其他制定和修改礦法的國家包括:幾內亞比紹、布基納法索、博茨瓦納、納米比亞、馬里、尼日利亞、喀麥隆、科特迪瓦、塞內加爾、烏干達、贊比亞、莫桑比克等。其主要目的在于規范礦業管理制度,采用現代礦業立法,改善礦業投資環境,吸引礦業投資,促進礦業發展。現代礦業立法建立在兩大原則之上:投資者擁有勘查和開采礦產的權利,同時要履行被評估和監督的特定義務;投資者應當擁有可靠且長期授予的采礦權。這點對外國投資者極為重要。許多國家通過修改或制定新礦業法,取得了較大的成效,如加納、贊比亞、坦桑尼亞、幾內亞等。
目前非洲多數國家已經采用了現代礦業法規,這也是該地區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勘查工作、新建礦山及礦產生產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。在推動非洲政府采用新的有利于礦業和投資的法規方面,世界銀行起了重大作用。利比里亞在這方面的改革比較落后,它一直受國內戰爭的捆擾。盡管各個國家新的礦業法和財政制度不完全一樣,但其主要原則是類似的。
(二)礦業法要點
1.國家擁有礦產資源所有權。實際上所有非洲國家對其礦產資源都采用了“永久所有”的做法。這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做法。但這并不妨礙將礦業權分配給私人公司,也不妨礙這類權利的交易。
2.礦業權通常由一個管理部門授予,這對避免管轄權的重疊非常重要。授權部門通常是礦山和能源部。有些國家的礦業主管部門同時負責水資源管理,如博茨瓦納、多哥、喀麥隆、馬里、貝寧等。另有一些小國家,礦業權的主管部門是自然資源部,如岡比亞、幾內亞比紹等。還有少數國家除了有固體礦產的主管部門外,還成立有專門的石油管理部門,如尼日利亞。
3.與其他地區相比,非洲國家的礦業權種類通常比較多,排他性礦業權包括:2~7年的普查或勘查許可,20~30年的采礦許可。勘查區塊的規模從150km?2(加納)到2 000km?2(尼日爾)。大部分國家還設有1~2年的踏勘或普查許可的非排他性礦業權。許多國家還設有小礦山開采許可證,寶石礦產開采許可證等。礦業法中對許可證的換發、最小工作義務、礦地租費及放棄權力等,通常都作出規定,但詳細程度各不相同。總的來說,許可證在平等的基礎上授予所有投資者,對國有公司、私人公司、國內投資者和國外投資者,一視同仁。
4.國家對礦山企業的參與。許多國家的政府對礦山企業擁有參股權,政府通常有權獲得10~15%的干股。如科特迪瓦和布基納法索政府均享有10%的干股。埃塞俄比亞較少,擁有2%的干股。有些國家僅在一些重要礦產中保留干股,如幾內亞政府只在金、金剛石和寶石項目中保留干股。除干股外,政府還擁有礦山企業的任選參股權(往往選擇按中等市場價格購買),參股比例從10%(馬里)到25%(加蓬)。國家在礦山企業參股的問題對礦業投資有一定影響,世界銀行的戰略家們對此進行過評論,他們建議政府依法行政。普遍看法是,精心制定的稅制與政府少量參股相比,對所有各方都更加有利。在此方面有些國家走在了前面,重新制定新礦法后減少或取消了干股。例如埃塞俄比亞從10%降到2%。根據剛果共和國(布拉柴維爾)的1997年提交議會的新礦業法,政府對新礦山項目將無權獲得干股。
5.各種勘查與開發活動需要政府的有效監督。但實際上在許多國家由于人員不足及缺少資金,這項工作通常沒有落實。
6.非洲金礦和金剛石的手工開采活動常在一個地區的不同部分進行,但通常限定于本國人開采。
7. 非洲多數國家的礦業法規定,對外資公司或國內私營企業經營的礦山項目,一般為其提供大于50%的所有權,包括對礦山企業的完全管理和經營控制。
內容來源:轉自 北京岡瓦納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站